TiramisuMD
![]()
相太难看!”海南三亚,一女子花98元去景区游玩时,因身体不适坐在了海边躺椅上休息,不料,却遭到工作人员驱赶,躺椅1分钟收费1元,1个小时要60元,没交钱就不能在椅子上躺,目击者见状,把这一幕发到了网上,景区回应了,网友:幸好空气不收费!
女子当时脸色有点白,她刚在海边走了一圈,太阳晒得人发晕,看到那排整齐的躺椅,就想坐下喝口水歇会儿。刚坐下不到半分钟,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就快步走过来,手里拿着个扫码牌,说:“女士,这个躺椅是收费的,1分钟1块,扫码计时。”
女子愣了一下,问:“我买了门票进来的,景区里没有能免费坐的地方吗?”工作人员指了指景区入口方向:“那边游客中心有免费椅子,室内的,有空调。”女子往那边一看,至少得走两三百米,她现在头晕得厉害,哪走得动?
旁边有个大叔帮腔:“我们早上进来的,想在海边歇脚,问了好几个地方,要么是收费躺椅,要么是礁石上,根本没地方坐。”另一个小姑娘翻开手机相册,说:“我在网上看攻略,说这里‘设施完善’,谁知道完善的全是收费项目?”
景区后来回应说躺椅是外包的,价格市场说了算,还说“最多150元能躺一天”。这话听着挺“市场化”,但游客不傻:海边是景区最核心的地方,把这儿全划给收费躺椅,免费的藏在游客中心那种“非核心区”,这不就是“占着好位置卖高价”吗?
有游客说,不是不能接受花钱,是不能接受“没得选”。要是海边既有60元一小时的躺椅,也有免费的木质长椅,哪怕没遮阳伞,大家自己带伞也行,谁会抱怨?现在倒好,想在海边坐会儿,要么掏钱,要么顶着太阳站着,这叫什么事?
其实商家也有难处,外包项目要交管理费,躺椅风吹日晒的容易坏,定价低了确实赚不到钱。但问题是,能不能别把“算盘”打得那么响?比如收费躺椅旁边放个指示牌,写清楚“往前50米有免费休息区”,游客一看就知道怎么选。遇到身体不舒服的,工作人员能不能灵活点:“您先坐会儿,我帮您看着,不收费,缓过来了再走。”就这一句话,游客心里能舒服不少。
说到底,景区和游客不是“你赚我花”的对立关系,是“你服务好,我愿意来”的互相成全。就像开饭馆,不能光有3888元的“豪华套餐”,也得有18元的“家常面”,不然普通人谁敢进门?一张躺椅的事,看着小,其实是服务有没有“人情味”的试金石。把游客当“朋友”而不是“客户”,口碑才能慢慢攒起来,不然光靠“明码标价”当挡箭牌,游客来了一次,下次还会来吗?
总结:出门玩,大家图的就是个舒心。景区与其在“收费项目”上挖空心思,不如在“基础服务”上多下点功夫。免费的休息区不用多高级,能遮个阳、有个座就行;收费项目也不用藏着掖着,明明白白告诉大家“这是啥、多少钱”。别让游客花了门票钱,还得“额外付费买个座位”,这样的景区,谁还愿意再来?
信源:南阳新媒体2025年8月22日——三亚西岛景区躺椅一分钟一块钱,网友质疑“天价”收费。景区:海边确实没有免费座椅,收费明码标价。市场监管局:明码标价就合法合规